……</P>
……</P>
朱厚照到乾清宫时,张周跟朱佑樘已经吃完饭了。</P>
朱厚照也没吃午饭,就拿着自己的考卷立在旁边,等着张周给他阅卷。</P>
张周好似个考官一样,端详着朱厚照的卷子,一声不吭。</P>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还行吗?”</P>
“秉宽,你实话实说便可。”朱佑樘道。</P>
张周道:“太子在经义上的理解,并没有偏差,但在文章上,仍旧有需要进步之处。”</P>
“呵呵。”</P>
朱厚照听了,也觉得不是什么好评价。</P>
“听到了没?回去之后,好好学!你写得这都是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这么多先生教你一个人,你可知道自己有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学成了,以后方能治国安天下,否则朕如何放心将天下交给你?”</P>
朱佑樘对儿子一顿训斥。</P>
朱厚照扁扁嘴道:“知道了。”</P>
“回去!”</P>
朱佑樘厉声道。</P>
朱厚照这才带着东宫的太监,一起回东宫去了。</P>
等人走了,朱佑樘道:“秉宽,你觉得太子的文章如何?”</P>
张周道:“回陛下,太子的文章看似中规中矩,但其实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如此的文章就算是拿到乡试的考场上,也算是不错的。只是在诏表判和时务策等,太子仍旧无法达到理解文意。”</P>
“秉宽,你是说,太子在四书文和五经文上,已经算写得不错了?”</P>
朱佑樘听到这里,忍不住又拿过儿子的文章,仔细看了看。</P>
之前觉得儿子写得狗屁不通,但经过张周这一番评价,朱佑樘再拿起来看时,突然又觉得有不同的认识了。</P>
儿子的文章也只是在字体上看起来很幼稚,但在文风和立义上,似乎并不差。</P>
“陛下看太子对于宽仁和礼乐的理解,明显都是有宽厚仁义之风,有儒家中所倡导的仁恕,再加上太子在经义转折中所用的语法,也都是正常文章所用,虽然仍旧显得稚嫩,但这些只要经过一些系统的指点,都是可以改善的。”</P>
“以此发展下来,太子再过个几年,真去应考乡试,或许也能通过。”</P>
朱佑樘本来对儿子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他则信心满满。</P>
“好啊,朕突然也觉得,太子的文章写得还行,也可能是朕之前看惯了翰林学士所写的文章,最起码也都是进士的文章,对太子的要求有些过高了,但再看太子的学业,其实已经进步不小了。”</P>
朱厚照再怎么吹嘘自己学得好,也不如张周这个当先生的,在他父亲面前夸奖两句。</P>
朱厚照突然就从熊孩子,变成了乖宝宝。</P>
李璋在旁笑道:“陛下,还是因为太子天纵奇才。这是根好。”</P>
“是吗?”朱佑樘笑着,将文章放下道,“那应该说是先生教得好。不但是秉宽,还有翰林院的那些讲官,天天给他教导,如果他一点都学不好的话,那朕还花这么大力气做什么?”</P>
张周心说,陛下您还知道是名师出高徒啊?</P>
一群人围着个太子,如果就是没发太子教好,要么这太子是个笨蛋二百五,要么这群讲官都在混日子。</P>
实际上不但讲官兢兢业业,连太子也是个聪明的娃儿,就算朱厚照这熊孩子的心思不全放在课业上,但真让他沉下心去学,说这是个状元之才也不为过。</P>
只是心思用错了地方啊。</P>
“陛下,臣认为,回头可以在太子面前,跟他明说,让他知道自己在课业上有进步,给他一些信心。”张周提议道。</P>
朱佑樘道:“朕本来的意思,是批评他,让他认为差距很大。”</P>
鼓励教育和打压教育的区别。</P>
张周道:“回陛下,若太子一直认为自己的课业不能取得进步,信心有所不足,那他以后未必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课业上。不如就照实说。”</P>
“也好,都听你的。”</P>
朱佑樘起身。</P>
或许是因为觉得儿子文章写得不错,当父亲的突然也就心情大好,想笑却又想忍着,憋又憋不住。</P>
以至于当皇帝的在臣子面前都有点哭笑不得,弄得心思也不上不下的。</P>
“秉宽,这几天或许你会很忙,朕也不想多打扰你。有时间就到宫里来,有什么事也不必到朝堂上去说了。咱君臣在这里谈,私下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的地方。”</P>
“研武堂最近又招收了一批人进去,考试的事,也该进行了。从中结业一批人,派到各边镇,正好应对今年秋冬鞑靼人的来犯。”</P>
“还有京营的日常操练,朕已经跟都督府打了招呼,英国公已派了人去完成军械的采办,你也留心一些。朕对英国公不是很放心,这老顽固,最近挺懈怠的,你抓点紧。”</P>
“兵部的事,你也多费心。铁矿都报上来,说是采了一大批,还有……就是你派船出海的事。”</P>
“最近刚有线报传回来,说是船只已经靠岸了,带回来什么,暂时还没报上来。如果有好东西,甚至是仙草,还有你所说的能让大明百姓吃饱饭的口粮……也多费心去看看。”</P>
……</P>
朱佑樘说起来没个完。</P>
张周也发现。</P>
朱佑樘其实就是因为太内向,不太喜欢与大臣沟通,遇到个真心朋友,真就是一股脑把心都掏出来。</P>
当皇帝的,对张周可说是毫无保留了。</P>
“秉宽,你的官职,已经许久未动了。最近朕已让程敏政入阁,他做得好不好,你多留心去点拨一下,你也知道阁部会对他有芥蒂。”</P>
“等过了年,朕再给你加官进爵,你与朕联手,咱再把边政好好弄一弄,争取更进一步……”(本章完)</P>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