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从吉林舒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智能交通专家王云鹏(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056 字 10天前

2021年11月18日,王云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9月,王云鹏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王云鹏院士的从业之路呈现出“学术深耕与管理实践并行、科研创新与战略布局协同”的特点。

其职业轨迹,对他的学术成就与院士荣誉具有重要的影响。

王云鹏从助教到吉林工大交通学院院长,22年间完成从基层教师到学术管理者的蜕变。

他推动车辆工程、智能交通领域的学科交叉,为后续主持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积累管理经验。

他通过担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将个人研究方向(车路协同、智能控制)与学院发展战略结合,形成团队攻关优势。

王云鹏从长春工程学院到北航,实现从地方高校到顶尖学府的跨越。

他依托北航航空航天特色,将智能交通研究拓展至空地协同、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突破传统交通工程边界。

王云鹏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分管科研与国际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如车联网技术标准制定)。

王云鹏在担任吉林工大交通学院院长期间,他主导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实验室”,为后续承担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奠定基础。

在北航任职期间,他推动成立“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合航空航天、计算机等多学科资源。

2010年后,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其领导的团队深度参与《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国家规划制定,科研方向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短暂离开母校后,他通过地方高校管理经验反哺学术研究,深化对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理解。

他入主国内顶尖工科院校—北航交通学院院长,加速研究成果向国际前沿迈进。

其团队研发的车路协同技术,在冬奥会自动驾驶等场景中落地,显着提升行业影响力。

在副校长任期内,他分管科研与国际化,推动北航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全球合作,如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

从留校任教到担任校长,他始终保持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热情。

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完整链条。

通过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等平台,他主导制定车联网通信国家标准,其成果直接支撑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在北航校长任上,他提出“新工科”教育理念,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这种格局与视野成为院士评选的重要考量。

总之,王云鹏院士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其学术登顶提供了“管理-科研-战略”的三重赋能。

从教师到校长的晋升轨迹,使其既能深耕技术细节,又能把握学科发展全局。

吉林工大的工程底蕴与北航的航空航天优势融合,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

最后,他通过主持国家级平台、参与产业政策制定,实现从“实验室技术”到“国家战略支撑”的价值转化。

这种“学术+管理+产业”的复合型路径,最终促成其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系统性创新与院士荣誉。

院士科研之路

王云鹏院士是我国道路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斐然。

他创立车路协同方向,提出概念框架与技术路径,攻克低延迟通信、协同决策控制等难题。

他研发的系统应用于冬奥会自动驾驶等场景。

他还主导制定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我国智能交通技术接轨国际,为车联网产业筑牢根基。

王云鹏院士率领研究团队,通过研发车辆运行状态联网感知系统,实时监测车辆位置、速度、故障等信息,实现安全预警与主动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

同时,他提出弯道车速预警、交叉口信号优化等方案,开发的交叉口减排算法可降排放15%-20%。

王云鹏院士团队构建了交通指挥平台,实现城市路网与高速协同调度,缓解北京、长春等城市拥堵。

他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建立交通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

王云鹏院士成果丰硕,他率领的团队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 ,授权发明专利51项。他们还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6部专着。

此外,王云鹏还担任多个重要职位,深度参与国家智能交通战略规划,推动产学研融合。

科研之路解码

王云鹏院士的研究成果,是其当选院士的关键因素。

在车路协同技术体系方面,他开创性地提出概念框架与技术路径,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冬奥会自动驾驶等场景。

他还主导制定行业标准,为车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在车辆安全监测技术上,他研发的系统实现车辆状态实时监控与安全预警。

他提出的交通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事故率和车辆排放,这些成果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们成功研发的区域交通协同控制成果,构建了交通指挥平台,实现路网协同调度与应急响应机制,缓解城市拥堵。

王云鹏凭借这些创新且实用的研究成果,展现出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实力,逐渐成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树立起学术标杆。

后记

王云鹏院士的出生地吉林舒兰,其教育资源与人文环境,赋予他成长的养分,奠定最初的学识与品格基础。

在求学阶段,从吉林工业大学本硕博的学习,他积累了机械、交通、智能控制等跨学科知识,构建起扎实的专业体系,为其后续科研筑牢根基。

从业后,他从基层教师逐步晋升至高校管理者,既深耕科研,又锻炼了学术领导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创立车路协同方向,制定行业标准,解决交通领域关键技术难题,这些成果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展现科研实力,提升行业影响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