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朱坤被授予“央企楷模”荣誉称号。
2020年5月,朱坤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1月8日,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1年11月,朱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朱坤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朱坤加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为他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平台。
他长期致力于导弹武器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了我国多个重点导弹型号的总体设计、方案论证、研制和预先研究工作,在飞行器总体设计和制导系统研制方面取得显着成就。
这些实践经验使他深入了解导弹设计的各个环节,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在相关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坤担任多个飞航武器型号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促进团队协作,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这种团队领导和协作经验对于推动大型科研项目至关重要,也体现了他具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是成为院士的重要素质之一。
朱坤获得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这是对他在航天技术领域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
这表明他在导弹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处于行业前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这也让他在同行中获得了更高的声誉,为院士评选增加了重要的筹码。
朱坤获得“航天基金奖特别奖”,进一步肯定了他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特殊贡献。
该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奖励,也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他在院士评选中积累了更多的优势。
朱坤被授予“央企楷模”荣誉称号,体现了他在中央企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展示了他不仅在专业技术上过硬,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符合院士应具备的品德和作风要求。
朱坤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这两个奖项是对他在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杰出成就的全面肯定。
全国创新争先奖强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光华工程科技奖则注重工程科技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满足了院士评选的关键条件。
朱坤院士在从业过程中的丰富经历和所获荣誉,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创新能力、团队领导才能以及良好的品德和作风。
这些都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推动因素。
院士科研之路
朱坤院士在飞行器总体设计和制导系统研制方面成果丰硕。
朱坤在国内首次提出亚超结合潜射反舰导弹总体方案,该方案解决了大射程与超声速突防双重难题。
该导弹比俄罗斯“克拉布”导弹更短更灵巧,射程是其3倍,比美国“战斧”射程多100公里。
朱坤提出水下有动力有控发射方案,主持突破海上复杂环境下各种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型水下点火导弹,该型号国内水下发射深度最深、适应浪高最高。
朱坤在国际上首创随海况自适应超低空掠海飞行技术,创造世界上掠海飞行高度新纪录,比美国“海麻雀”“标准”导弹拦截低界还低。
朱坤首次提出反舰巡航导弹“360度”全向方案,使我国潜射反舰导弹攻击区域扩大600倍,成为主战杀手锏级装备。
朱坤院士率领研究团队解决了100多项关键技术,取得300多项发明专利。
朱坤主持的某型号技术创新率高达70%,产品零部件数以十万计,做到了100%无误。
朱坤院士参与设计研制的某杀手锏系列武器跨越式提升了我国反舰导弹水平,推动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
此外,朱坤院士还编着了《适应未来精确打击的柔性化飞行器射频装备研究》《利用微气泡减小平板湍流摩阻实验研究》等多篇学术论着,并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着,截至2018年1月已培养硕士38人、博士后1人。
科研之路解码
朱坤院士的研究成果在他当选院士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坤在导弹总体设计、水下发射技术、飞行技术等方面实现多项创新,解决了大射程与超声速突防、水下发射、超低空掠海飞行等难题,使我国导弹在相关技术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是其成为院士的核心竞争力。
他参与设计研制的武器装备显着提升了我国反舰导弹水平,推动海军战略转型,相关导弹成为海空军主战装备,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得到国家和行业高度认可,符合院士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要求。
朱坤院士率领研究团队解决了100多项关键技术,取得300多项发明专利,主持型号技术创新率高且产品零失误,展示出卓越的科研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是院士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朱坤院士编着多篇学术论着,在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同时,他培养了众多硕士和博士后,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体现了院士在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后记
朱坤院士的出生地湖南长沙,其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融入他的血液,激励他投身科研,为国防事业拼搏,在面对技术难题和外界质疑时毫不退缩。
求学之路上,在周南中学,老师们培养他多种解题、逻辑写作等习惯,为他奠定良好学习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深造,让他系统掌握导弹设计专业知识,接触前沿学术成果,锻炼科研能力,形成严谨科研思维 ,为科研事业筑牢根基。
从业之路上,朱坤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工作,他从研究员成长为型号总师,主持多个重点导弹型号研制,积累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团队领导与协作能力。
这些经历让他能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科研之路上,朱坤在导弹总体设计、发射技术等方面多项创新成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显着提升我国反舰导弹水平,推动海军战略转型。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