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从湖北武汉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自动控制专家桂卫华(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964 字 10天前

院士出生地

桂卫华院士,1950年8月7日出生于湖北武汉。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辖地级市、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长江从市境中央横贯东下,江北有汉水纵向来汇,分割市区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部分,水运十分发达。

武汉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即有先民在这里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隶属楚国。

西汉时,武汉属江夏郡沙羡县,为武汉地方建制之始。

此后历经东汉至清朝,三镇建制变动频繁。

1926年,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合为武汉一城。

1954年后,武汉市改归湖北省辖。1984年5月,武汉市成为省会。1995年,武汉市成为副省级城市。

武汉人文底蕴深厚,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如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等,还有楚剧、汉剧、湖北评书和湖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革命文化厚重,它是辛亥革命首义地,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也是二七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施洋、林祥谦等革命壮士的足迹。

武汉宗教文化多元,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武汉都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和众多的信众,归元寺、宝通寺等宗教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武汉名人辈出,政治领域有萧耀南,新洲人,北洋政府时期湖北督军;黎元洪,黄陂人,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

出生地解码

武汉作为桂卫华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桂卫华,使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里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武汉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集中了众多优秀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

尽管桂卫华后来就读的襄樊市第五中学不在武汉,但武汉整体优质的教育环境对周边地区也有着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而且,武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学术交流频繁,这为桂卫华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他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这为他在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桂卫华出生在武汉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工人家庭通常具有勤劳、朴实、坚韧的品质,这种家庭氛围培养了桂卫华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

同时,铁路工人家庭也可能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一些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对他日后选择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

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为桂卫华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研究对象。

他可以深入到各类工业企业中,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在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求学之路

1968年12月,桂卫华上山下乡到湖北省谷城县新店公社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省丹江铝厂工作。

1972年4月,桂卫华被推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组建为中南大学)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8年10月,桂卫华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1年10月,桂卫华以全校研究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6年4月,桂卫华被公派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从事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的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桂卫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桂卫华上山下乡和在丹江铝厂的工作经历,使桂卫华深入了解了基层生产实际。

这让他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紧密结合工业生产需求,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落地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桂卫华在中南矿冶学院的本科和硕士学习,他系统地掌握了自动化专业知识,构建了扎实的理论体系。

特别是硕士学习,让他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为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桂卫华毕业留校任教,使他能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同时接触到学科前沿动态,为后续科研创新创造了条件。

桂卫华赴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让他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那里,他从事的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同时,这也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更先进的思路和方法。

这对他日后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院士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