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从广西上思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航天遥感专家李劲东(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745 字 10天前

博士期间,他需要进行深入的科研探索,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博士论文。

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面对航天遥感领域的诸多难题时,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创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决,最终在该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科研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3年,李劲东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工作。

李劲东还担任国防“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

2023年11月24日,李劲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李劲东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核心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项目资源。

在这里,李劲东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前沿的航天科研项目中,接触到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先后主持中国5型高分辨率侦察测绘卫星研制,包括“x新工程”3个、“高分专项”2个。

通过这些项目,他在卫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了众多工程实际问题,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工程管理水平。

航天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团队协同合作,在五院的工作中,李劲东学会了如何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沟通协作,领导和管理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这为他承担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奠定了基础。

国防“973”计划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李劲东担任国防“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表明他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

这使他能够在更广泛的学术领域内发挥影响力,与国内外顶尖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作为首席专家,他能够带领团队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聚焦航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为航天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也为他在院士评选中积累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李劲东院士在从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科研经验、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突出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国家航天事业的重大贡献,使他具备了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实力和条件。

院士科研之路

李劲东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航天遥感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研究工作。

李劲东院士主持5型高分辨率侦察测绘卫星研制,包括“x新工程”3个、“高分专项”2个。

该项目实现空间分辨率、定位精度等核心指标重大跨越,让我国航天光学遥感卫星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为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李劲东院士主持研制成功0.xm甚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攻克甚高分辨率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使卫星图像更清晰准确,在军事侦察、国土资源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李劲东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构建卫星“高分辨优质成像、高精度目标定位、高稳定颤振抑制、高效能敏捷成像”一体化设计验证方法。

该方法突破了小卫星高分辨率光学观测、传输型高精度立体测绘等系统级关键技术,解决“看得清、测得准、控得稳、动得敏”难题,提升了卫星在成像质量、目标定位精度、稳定性以及敏捷性等方面的性能。

李劲东院士提出我国首型集可见光、红外和高光谱于一体的综合侦察卫星总体方案,攻克了三种成像体制的协同成像等关键技术,开辟了航天综合侦察新途径,能获取更全面准确信息,提高侦察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0年,李劲东院士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完成35K深低温环路热管在轨飞行验证,攻克了工作流体气体在40K以下温度杂质引起的超临界启动、稳定运行和长期运行性能衰退等难题,为天基深低温红外探测奠定基础,提升了我国天基红外探测系统的观测效能。

科研之路解码

李劲东院士的研究成果极具开创性与影响力。

他主持研制多型高分辨率侦察测绘卫星,实现空间分辨率、定位精度重大跨越,推动我国航天侦察、测绘技术跃升至世界前列。

在技术创新上,他率领研究团队构建一体化设计验证方法,突破多项系统级关键技术,解决卫星观测“看得清、测得准、控得稳、动得敏”的难题。

他们还突破航天甚高分辨率遥感观测关键技术,让我国光学遥感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另外,他提出综合侦察卫星总体方案,攻克协同成像关键技术,开辟航天综合侦察新途径。

他和团队完成了35K深低温环路热管在轨飞行验证,为天基深低温红外探测奠定基础。

这些成果为经济建设、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也成为他当选院士的关键因素。

后记

李劲东院士的出生地广西上思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自幼受到人文熏陶,培养出刻苦求知、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他投身科研埋下种子。

求学之路上,在北科大、清华本硕博阶段,他从冶金热工、热能工程到工程力学,积累了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培养出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他投身航天遥感研究筑牢根基。

从业之路上,他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主持卫星研制项目,积累大量工程实践经验。

他还担任国防“973”计划首席专家,提升了他的学术影响力,为科研成果转化和航天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之路上,他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航天侦察、测绘技术发展,解决诸多技术难题,这些成就不仅奠定他在航天遥感领域的地位,也成为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