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刘永坚院士,1961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
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部和北部与新化县接壤。
湘黔铁路、娄怀高速公路从东至西横贯全境,资水可常年通航,交通较为便利。
冷水江历史悠久,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县,冷水江属新化县大阳。
1960年2月,建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署。
此后历经改名、撤市、复市等变动,1977年9月,市地划归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3年7月恢复市建制,仍归娄底行署管辖,1999年1月,冷水江市属娄底市。
冷水江人文底蕴深厚,由于地处古梅山地区核心区域,因此,梅山文化是其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梅山傩戏被称为“真正古老的民间傩戏”。
2006年冷水江市被确定为“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傩文化研究基地”。
冷水江历史遗迹丰富,辖区内有锡矿山羊牯岭碉楼、锡矿山矿冶遗址、三尖镇新屋村六房院、铎山镇龙潭村谢冰莹故居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生地解码
冷水江市对刘永坚院士的成长和成就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冷水江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傩戏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这种文化土壤培养了当地人对知识、艺术和传统的尊重。
刘永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这有助于塑造他的价值观和对卓越的追求,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
冷水江市重视教育,刘永坚1976年初中毕业于冷水江市五七学校。
当地的学校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
启蒙教育助力他后来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在学术和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
冷水江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了当地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这也激励着刘永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国家的航空装备研究事业不懈努力。
冷水江市人才辈出,有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家苏鹏,闻名中外的女兵作家谢冰莹。
这些杰出人物为刘永坚树立了榜样,让他明白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激励他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奋斗,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家乡和国家争光。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7月,刘永坚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刘永坚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9月,刘永坚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求学经历,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永坚在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本科毕业。
这一阶段让他系统学习了飞行器工程的基础知识,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原理等,为他后续在航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同时,国防科技大学严谨的治学氛围和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态度,让他懂得了如何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永坚在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毕业。
固体力学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学科,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他对飞行器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使他能够从力学角度对飞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优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
这为他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做好了准备。
刘永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阶段他接触到了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是现代航空飞行器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北航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让他在飞行器的精确制导、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这为他日后在相关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关键基础,也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顶尖科研人才的实力,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深厚的学术资本。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2001年,刘永坚在某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2001年11月起,刘永坚开始担任机关某部高级工程师。
2001年—2007年,刘永坚担任机关某部副部长。
2007年2月,刘永坚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7年11月,刘永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